AI与新材料融合 勾勒未来新图景
- 2025-09-04 06:18:59
- 157
人工智能引领的科技革命浪潮已现端倪。透过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我们能窥探未来。
8月30日,在第七届新博会“人工智能加速未来材料技术变革圆桌对话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内知名高校专家和名企高管带来主题分享,勾勒出未来智慧材料赋能多领域发展的新图景。
变形材料破解产业痛点
AI赋予精准调控能力
“从光控即可张开的‘蜻蜓’模型,到加热后能改变形状的‘鸟巢’结构……这类材料可通过热、电、磁等多种方式实现形态变化,而AI技术的融入,让变形的时机、幅度和模式实现精准调控,打破了传统材料的功能局限。”圆桌对话会上,专家学者们就AI与新材料深度融合的研究成果、发展趋势进行了分享、研讨。
在医疗领域,AI辅助研发的智能变形材料,展现出突破性价值。一款可降解血管支架植入人体后,可在AI调控下自主撑开并变硬支撑血管,完成使命后被人体吸收,解决了传统金属支架无法降解的难题;由科研机构与我省医疗机构合作研发的骨缺损修复材料、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可吸收心脏封堵器,均通过AI优化材料降解速率与变形强度,兼顾治疗效果与人体相容性。
在工业领域,智能可变形新材料正重塑生产逻辑。在电力设施维护中,绝缘变形物件可以在AI控制下,精准包裹断线,实现不断电维修;在石油井下管道修复时,细管材料先变细植入,再经AI温控加热变粗封堵漏点的技术,目前已在部分油田落地应用。
“智慧材料”引领
AI赋予材料“自主决策”能力
“智能的核心是驱动,智慧的关键是自主决策。”专家学者们分享了“智慧材料”创新概念,强调这类融合AI的新材料不再是被动响应,而是通过感知环境变化实现自主“思考”与行动。
2018年,哈工大科研团队提出了AI与材料深度融合的理念。如今,这一理念已转化为多项成果:可修复驱动装置与脑机接口结合,可制成高端智能装备;通过捕捉眼部生物信号,可实现“用眼控材料”——眼睛上下看、眨眼两次,AI就能精准解读信号并控制材料动作。在汽车制造领域,科研团队与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合作,研发的自修复材料能让汽车划痕自动修复。
此外,AI与新材料的融合还催生了软体机器人新方向。目前,科研人员已经研发出一种机器人,无需电机单靠“气动肌肉”驱动,在AI控制下能抛球、抓物且不损伤物体。未来,有望通过材料组合实现人形机器人面部的表情模拟,推动人形机器人向更智能、更柔性方向发展。
跨赛道融合加速
催生新产业新机遇
“材料是技术创新的基础,而AI与新材料的深度融合,正为多个领域打开新空间。”专家学者们分享了航空领域的实践。科研人员聚焦飞机后缘小幅度变形技术,让飞机机翼局部根据起降与巡航场景切换直弯状态,兼顾节油与性能;在无人机领域,AI与新材料赋能的可变形无人机,能调整体积适应不同环境。
如今,新材料、新结构、新装备在AI赋能下,正催生新赛道、新产品、新应用。本届新博会上的分享,不仅展现了“材料+AI”的硬核实力,也让业界看到二者协同创新为产业变革带来的无限可能。
哈尔滨日报记者霍亮
- 上一篇:阅兵首次亮相新型装备占比很大
- 下一篇:印尼总统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