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里销量仅6538台, 为何大幅降价也不能提振销量?
- 2025-07-31 13:11:43
- 754
日产天籁 6 月销量与丰田凯美瑞形成明显差距,天籁的销量为6538台,而丰田凯美瑞的销量则为20358台,背后是产品力、市场定位、品牌节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曾经的 “日系三强” 中流砥柱,天籁的销量下滑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在消费需求迭代与竞品持续进化的背景下,自身竞争力相对弱化的体现。
产品迭代滞后,设计与质感未能跟上主流审美
近年来,丰田凯美瑞通过激进的设计革新(如运动版蜂窝格栅、溜背造型)成功摆脱 “中年车” 标签,兼顾家用与年轻化需求;而天籁的设计语言虽在 2019 年换代时引入 “Vmotion 2.0” 概念,但后续改款多为细节调整,整体风格偏稳重保守。其内饰设计更是被诟病 “时代感不足”—— 中控布局简洁但缺乏层次感,材质用料(尤其是中低配车型的硬塑料占比)与凯美瑞的软质包裹、金属饰条相比,质感差距明显。
当下消费者(尤其是 30-40 岁群体)既看重实用性,也追求视觉体验,天籁在设计上的 “保守” 使其难以吸引年轻用户,而传统优势群体(中年家庭用户)也可能被更具设计感的竞品分流。
动力选择单一,错失混动市场红利
丰田凯美瑞的销量结构中,双擎混动车型占比持续提升(部分月份超过 40%),其 THS 混动系统以 “低油耗、高平顺性” 著称,精准命中消费者对 “省油 + 无续航焦虑” 的需求。反观天籁,全系仅提供 2.0L 自然吸气(156 马力)和 2.0T 涡轮增压(243 马力)两套燃油动力,未引入混动系统(海外版 e-Power 混动未国产)。
在油价波动与混动车型普及的当下,天籁缺失混动选项成为明显短板:2.0L 版本动力偏肉(零百加速约 11 秒),难以满足对动力有要求的用户;2.0T 版本虽动力强劲,但油耗(WLTC 综合 7.06L/100km)高于凯美瑞双擎(WLTC 综合 4.18L/100km),且入门价(2.0T 低配约 19 万)与凯美瑞双擎(入门约 21 万)差距缩小,进一步削弱了性价比感知。
核心优势 “舒适” 被稀释,其他维度竞争力不足
天籁的传统优势是 “大沙发” 座椅与滤震舒适性,但这一卖点正在被竞品追赶甚至超越:凯美瑞的座椅填充柔软度虽稍逊,但通过优化支撑性实现了 “舒适 + 长途不累” 的平衡;同时,凯美瑞的底盘调校更兼顾 “滤震” 与 “支撑性”,过弯侧倾更小,满足了部分用户对 “好开” 的需求。
反观天籁,底盘偏软的调校在快速变道或颠簸路段时,车身起伏较明显,操控感较弱;且其隔音表现(尤其高速风噪)虽优于老款,但与凯美瑞(全系标配主动降噪)相比已无明显优势,“舒适” 标签的独特性在减弱。
智能化与配置竞争力不足
当下消费者对车机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凯美瑞全系标配丰田 TSS 智行安全系统(含全速域 ACC、车道居中、预碰撞预警),车机支持 CarPlay/CarLife,部分版本还配备 12.3 英寸中控屏,功能流畅度与实用性均衡。
而天籁的智能配置显得保守:中低配车型未配备全速域 ACC(仅高配提供),车机系统界面老旧、反应速度一般,且缺乏 OTA 升级功能。对于习惯了智能设备的年轻用户而言,这种 “智能化滞后” 会直接影响购买意愿。
品牌与市场节奏的被动
丰田近年来通过 “混动技术”“可靠性” 标签持续强化品牌认知,凯美瑞作为 “全球车” 的口碑积累深厚,且终端优惠克制,保值率(3 年保值率约 65%)高于天籁(约 60%),给消费者 “买了不亏” 的心理预期。
日产则在品牌声量上略显乏力:一方面,“技术日产” 的标签未能在新能源转型中延续(纯电车型销量有限);另一方面,天籁的终端优惠虽大(部分地区优惠 3-4 万元),但 “以价换量” 反而削弱了品牌溢价,让消费者产生 “产品力不足才降价” 的联想,进一步影响购买决策。
总结:“偏科” 遇上 “均衡”,市场选择的必然
天籁的销量下滑,本质是 “单一优势难以支撑全面竞争” 的结果 —— 其核心卖点(舒适)被竞品稀释,而在设计、动力多样性、智能化等消费者日益看重的维度上,又未能形成有效竞争力。相比之下,凯美瑞以 “均衡” 为核心(设计年轻、动力多元、配置全面、品牌稳定),更贴合当下主流消费需求。
对于天籁而言,若想缩小差距,或许需要加快混动系统的国产落地、优化智能配置,并在设计上更贴近年轻市场 —— 毕竟,在竞争激烈的中型车市场,“守旧” 往往意味着被边缘化。
- 上一篇:王安宇请立刻离开广东
- 下一篇:重庆一男子小区内尾随女童进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