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突发Model YL, 抢六座市场! 但马斯克的离开才是真的利好

  • 2025-07-23 15:05:52
  • 853

本期要点:什么才是特斯拉的真正重大利好?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上周三,特斯拉官方微博突然发布“Model Y L,金秋见”,并附上了官方宣传图。

同一天,工信部的信息表明Model Y L车长约4.976米(轴距3.04米),布局为六座,可选七座,定位大空间豪华纯电SUV,预计售价约40万元人民币。

工信部申报资料还透露了特斯拉Model 3 Plus的信息:电机功率225千瓦,并首次采用LG新能源的三元锂电池,续航据称可达800公里以上,预计2025年9月开始交付。

此外,近期有关代号“Model Q”的特斯拉小型SUV的消息也得到了确认。7月初,有记者在特斯拉的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多次拍到伪装测试车,尺寸明显小于Model Y,上市时间还没得到确认。

据说Model Q将在中国首发,若成功落地,将覆盖中国的主要购车人群,即预算在20万元以下的消费者。

如果加上特斯拉robotaxi扩张计划和Grok-4上车的消息,特斯拉可谓动作频繁,股价也不断上涨。

因此,最近几天,又有不少朋友问我,对特斯拉的判断变了吗?与其一一回答,不如在今天的文章中一次性说清楚,并分享一些企业分析的框架和方法。

先说结论,特斯拉的新车型以及背后体现的战略灵活性确实将带来了不小积极影响,但我要强调的是,这些都属于“战术级信号”,真正决定特斯拉未来走向的“战略级信号”,是马斯克权力和角色的变化。

小利好

首先,特斯拉发布新车型无疑是个好消息。

特斯拉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他们的全球交付量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同比下降,第二季度更是同比下跌13.5%。要避免这种销量下滑,特斯拉就要在下半年交付超过100万辆汽车。这意味着,仅靠现有产品线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增长目标,有必要通过新产品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所以,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连发Model Y L和Model 3 Plus两款车型,以扭转销量的颓势。

例如,Model Y L所瞄准的中国六座及以上SUV市场确实诱人。2025年上半年,相关车型已达到120多万辆,同比增长18%。粗略估计,销售额也在三千亿人民币以上。这么个巨大且仍在增长的蓝海市场,长期以来被理想等本土品牌占据,特斯拉却一直缺乏一款大空间纯电SUV参与竞争。

Model Y L无疑填补了产品空白,主动适应本地需求,推出更符合中国家庭结构、用车习惯和政策导向的产品。这也让中国车企如临大敌,试图通过差异化避免与之直接竞争。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转发特斯拉的微博,但同时强调关注20-30万价位的六座纯电SUV用户,暗示Model Y L定价高于理想。蔚来的创始人李斌则强调充换电技术在普及纯电大SUV中的作用,呼应蔚来旗下新六座车型乐道L90的销售策略。

此外,还有不少分析师注意到一个细节,Model YL和Model 3 Plus都采用了LG的电池,而不是中国本土的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或比亚迪。也就是说,特斯拉在推出“中国特供车”的同时,还在考虑全球扩展的可能性。一旦这两款车型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还能尽快推广至同样喜欢大型SUV的北美市场。

所以特斯拉发布新车型,怎么看都应该是利好啊。

大利好

然而,我想指出的是,当你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时,容易过分关注近期的消息,却弱化了一些重大因素的持续影响。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特斯拉这样的重要公司,一直被公众和媒体用放大镜观察。面对海量的信息,很多人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

今天车型降价,明天发布新车,后天马斯克又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什么过激言论,股价也就随之像有狂躁症一样剧烈波动。

所以,我想强调的是,一定要放弃试图追踪所有信息,避免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而是要懂得“抓大放小”,事先识别出对企业格局有重大影响、尤其是有重大转折的市场信号,并持续监控。

炒个冷饭,在2018年时,特斯拉深陷Model 3的量产危机,一度濒临破产。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新闻,包括了华尔街的做空报告、负面新闻报道、马斯克本人的推文等等。但当时,我明确指出,真正重要的信号只有一个,就是Model 3能否实现规模化量产。

而且,要注意,衡量量产成功的客观指标,就是新车的交付周期,而不是马斯克的承诺或分析师的预期。在2018年圣诞节前后,我发现北美市场的Model 3高配置版本的交付周期突然从几个月缩短到了一周,表明生产瓶颈已被突破,特斯拉已经跨过了生死线。

基于这一点,我们判断特斯拉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时过境迁,关键因素当然也发生了变化。

目前来看,虽然Model YL和Model 3 Plus以及Model Q是好消息,但我判断,马斯克的离开,才会是具有决定性的重大利好,因为它移除了特斯拉最大的不确定性。否则,即使特斯拉短期内业绩良好,也可能因为不可预见的“黑天鹅”事件遭受重创。这方面,我此前的文章已经做了深入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最近特斯拉的动作很多,特别是特斯拉中国区展现出了较高的决策自主性,是不是表明特斯拉正在“去马斯克化”?

至少现在看,马斯克还是CEO并拥有一票否决的绝对权力,任何的灵活都是暂时的。

当然,如果马斯克能够告别政治等高风险领域的活动,回归为纯粹的企业家,对于特斯拉来说也是重大利好。只不过,我觉得,如今的马斯克已经很难做到这一点了。

最后,总结一下,我认为,必须建立一个“抓大放小”的分析框架,将注意力从日常的喧嚣转移到那些能够塑造企业未来的根本因素上,才能准确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走向,而不被短期波动所左右。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