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一线观察·民营企业家风采|扎根医药事业 勇担时代使命

  • 2025-07-29 00:40:36
  • 602

在通化市集安市鸭江路的博祥药业生产园区内,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有序运转,一盒盒中成药从这里发往全国。作为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掌舵人,宋爱群的名字早已与通化医药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拓荒者”到制药行业的“深耕者”,这位有着近40年企业管理经验的老党员,用实干与创新书写了一段民营企业家的奋斗篇章。

近日,吉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通化博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爱群接受了中国吉林网的专访。

改革浪潮中勇立潮头:从“彩印能手”到“制药尖兵”

“20世纪80年代的通化,处处是改革的气息,年轻人都想干点实事。”回忆起职业生涯的起点,宋爱群的目光里透着对时代的敬意。

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20多岁的宋爱群接过通化市彩印厂的“接力棒”,担任厂长。彼时的工厂设备陈旧、销路不畅,他带着职工跑市场、抓生产,硬是把一个濒临停滞的小厂打造成“连年盈利、利税大户”,连续多年获评“通化市先进企业”。“企业要活,就得懂规律、敢突破。”这是宋爱群在彩印厂时期总结的经验,也为他后来跨界发展埋下伏笔。1991年,看准医药产业的发展潜力,他毅然从熟悉的彩印行业转入制药领域,从零开始学习中药学知识。从吉林省人参研究所制药厂厂长到通化嘉丰药业总经理,再到2004年执掌博祥药业,他用20余年时间完成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蜕变。沈阳医科大学中药学专业的系统学习,更让他将“专业主义”刻进了企业管理的基因里。

“医药是良心产业,容不得半点马虎。”宋爱群说,刚进入制药行业时,他跟着老药师泡在车间,从药材炮制到制剂生产,每个环节都亲手实践。这种“较真”的态度,后来成了博祥药业的生存准则——从接手时的关停企业,到如今拥有98个药品批准文号、10个剂型生产线、29项专利的行业骨干,博祥的每一步成长,都印着“质量为先”的印记。

创新驱动下谋突破:产学研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走进博祥药业的研发中心,一排排实验设备前,科研人员正在对“利脑心片”的工艺进行优化。这款入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产品,正是宋爱群推动“产学研融合”的成果之一。

“单打独斗走不远,医药企业必须扎根创新土壤。”他说。担任博祥药业董事长以来,宋爱群始终坚持“借智发展”:与吉林大学等高校共建教学科研基地,联合科研院所成立实验室,形成“生产-学习-研究”闭环。他主导研发的脑血栓片、脑心舒口服液等产品,不仅填补了区域医药市场的空白,更让企业在脑血管用药领域站稳了脚跟。

目前,博祥药业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吉林省企业技术中心、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吉林省创新型科技企业、吉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通化市“专精特新”企业。“博祥”商标也被认定为吉林省著名商标。

“创新不是口号,要体现在生产线的每个细节里。”宋爱群指着车间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介绍,近年来企业投入数千万元升级设备,通过新版GMP认证,实现从药材溯源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管控。2024年,尽管面临市场波动,企业仍实现利润2253万元,同比增长59%,这份“逆势增长”的成绩单,正是创新驱动的最佳注脚。

初心不改践行使命:把企业发展融入地方振兴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既要赚钱,更要担责。”这是宋爱群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带领下,博祥药业从一家地方小厂成长为通化市综合实力五十强企业、集安市利税大户,382名员工中,大中专学历者占比近三分之一,为地方就业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名老党员,宋爱群始终将“听党话、跟党走”融入企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让他坚定了发展方向。

“2025年,我们要在通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加快市场网络建设,提升产值利税,为通化医药健康产业提质增速再加把劲!”他说,目前企业正在筹备新的中药提取车间,计划引入更多数字化设备,让传统中药搭上“智能制造”的快车。

从改革初期的“拓荒”到新时代的“深耕”,宋爱群的奋斗轨迹,恰是我国民营企业家群体成长的缩影。“只要扎根实业、心向远方,民营企业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这位61岁的企业家眼中,依然闪烁着如初的热忱。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

记者吕东斌

实习记者刘昕悦

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